当前位置:首页 > 调研报告

安徽第一盏电灯从何处亮起?

 2022-07-30

       安徽照明网

 3256

“江头昨夜生明月”,在安庆地方史上,文人方伦叔这半句诗,记录下的,是一个划时代的时刻:1908年11月18日(光绪三十四年农历十月二十五),安徽老省城康济门(小南门)到镇海门(大南门)外一带的江岸,亮起了一路不用灯油公用路灯。

  其实这轮“明月”,更早于1897年秋,就在枞阳门内一个叫“银元局”的地方亮起。这,也是安徽电力发展的源头。

  安徽电力之父

  追溯安徽电力发展,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不能不提,他就是当时的安徽巡抚邓华熙。

  邓华熙是广东顺德人,生于清道光六年(1826),咸丰元年(1851)中举。出任安徽巡抚前,做过云南按察使、湖北布政使、江苏布政使等高官。离开安徽,又先后任山西巡抚、贵州巡抚,署漕运总督等职。晚年邓华熙之所以频受朝廷重用,最重要原因,就是他“思想甚为开通”。

  光绪二十年(1894),郑官应出版《盛世危言》,鼓吹立宪法、开议院,实行“君民共主”。邓华熙时任江苏布政使,读后感慨万分,当即将向光绪皇帝推荐。光绪读后也嘉叹不已,诏命印刷2000部,分发诸大臣阅读。一时间《盛世危言》洛阳纸贵,称其为“医国之灵柩金匮”。邓华熙也因此被康有为等革新人士“引为同调”。

  邓华熙走进老城安庆,是光绪二十二年(1896)夏天的事,当时他已年满古稀。但邓华熙步履稳健,目光炯然。自此始,至光绪二十六年(1900)止,作为安徽巡抚,邓华熙以他力所能及的力量,积极推行了一系列新政,为安徽的政治、经济、教育、军事发展,注入了世纪末的活力——

  光绪二十三年(1896)初,邓华熙奏请筹办求是学堂,强调以西学造就“既通西学、又切时务”的人才。同一年,继张之洞湖北武备学堂后,邓华熙又在安庆创办安徽武备学堂。仍是同一年,为配合光绪皇帝包括“提倡开办实业”在内的变法维新,邓华熙结合安徽实际,提出农桑种植设想并筹办日新蚕桑公司。中国第一部电话的发明者彭名保,出任公司经理。

  1898年6月,康有为在代江南道监察御史李盛铎草拟奏折称,新政“行者陈(宝箴)、张(之洞)、鹿(传霖)为最,廖(寿丰)、邓(华熙)次,沮者谭(锺麟)。”现代历史学家也认为,直隶总督荣禄、山西巡抚胡聘之、安徽巡抚邓华熙、两江总督刘坤一、湖广总督张之洞、湖南巡抚陈宝箴、陕甘总督陶模、陕西巡抚魏光焘等洋务派督抚,在百日维新中,不仅主动、积极,而且实施改革的面极宽,起到非同寻常的重要作用。

  当然,邓华熙在安徽省城安庆最大的举动,就是创设安徽银元局。

安徽银元局与安徽电力初始

  邓华熙来安庆赴任前,对安徽经济有些了解,但接手之后,其状况之差,仍出乎他的预料。为改善经济窘迫格局,邓华熙决定步张之洞铸造银元之路。光绪二十三年(1897)2月,邓华熙上奏清廷:“皖省制钱缺少,筹议铸造银圆以便民用而维圜法。”奏折立即获得朱批。4月,安徽银元局正式挂牌。到1898年2月,铸币机器安装就绪,3月正式开炉鼓铸。据上海《申报》载,“皖省铸造银元已于三月十三日(4月3日)开炉。”而此时,距邓华熙到安徽省城,只短短1年半时间。

  随第一枚银元成功铸造,安徽电力发展史,也掀开了新的一页。但地方文史学者论证其起始时间,倾向于1897年11月。据史料,邓华熙委派候补道潘汝杰赴上海与德国商人订购机器,是这年3月的事,当时签订合同注明“限期五个月”,也就是9月之前,必须全部运抵安庆。但由于是在“外洋制造”,因而直至秋中,“先度地购基鸠工建造”的“工作厂屋办公局所”主体建筑竣工,机器仍然未运解到皖。邓华熙办事果断,自然容不得这种拖沓,于是利用广东同乡会的关系,向广东银元局商借了3台铸币机,运至安庆先行试铸。11月,无纪年“安徽省造光绪元宝”银元样币先行铸成。

  安徽银元局是在原火药局旧址上扩建的,而火药局“原在枞阳门内新塘中央(旧为宛在亭),因建银元局移北门外马山。”具体方位,在安庆老城的西南角,包括现迎江区政府、人民路小学、三中及市立医院部分,以及人民路由市立医院至锡麟街这一段路面,有相当规模。安徽银元局仿广东造币厂规模建造,拥有技术员工近500人。下设铸模、校准、鎔银、碾片、舂饼、光边、烘洗、印纹(冲压)、修理(配)等车间,置办机器有20多部。后来银元局改办铜元局,交接机器有一个清单,包括英国卧式单火门二号锅炉二座、省煤机二座、广东印花机三部、英国卧式三十匹马力引擎一部、大化铁炉一座、英国大车床一部、打风机大小二副、英国二号钻床一部、摇纱桶机八部、英国三号小刨床一部、光边机四部、英国大号印花机一部、舂饼机一部、英国双头舂饼机一部、剪头机二部、英国用皮带小碾片机三部、舂铜渣铁碓一座、英国手推压钢模机一部、磨刀石机二部、德国大磨床一部、英国抽水汽机一部,等等。而自1898年3月开铸,到1899年6月停产,短短15个月时间内,安徽银元局共铸币600万枚左右,平均月铸40万枚,天铸1.3万枚以上。其规模可想而知。

  由枞阳门进城,往南至造币厂巷(后名),未近大门,就可以听到隆隆的机器声。如果是晚间,穿过幽幽夜空,还可以看到隐隐电灯的光亮。不过当时安徽银元局的电力,主要用在铸币生产,供厂区照明的电源,非常有限。

 清末安庆创设省会电灯厂

  光绪二十八年(1902),安徽巡抚聂缉椝改银元局为安徽铜元局,前后经营了5年。光绪三十三年(1907),清廷大臣陈璧来安徽考察,最终下令“皖省停铸铜元”。此时,安徽巡抚冯煦刚刚走马上任。冯煦是江苏金坛人,光绪三十一年(1905)任安徽布政使(兼署安徽提学使),后巡抚恩铭被刺,冯煦仓促之中全面主持安徽政务。时年55岁的冯煦,当时面对的是安徽历史两大世纪难题,一是处理徐锡麟事件的善后事宜,二是决定安庆造币厂的去向。对于后者,经过多方面谋划与论证,冯煦大胆提出改“造币”为“生产现代武器”的构想。此项建议很快得到朝廷批准。当年,安徽制造局成立,下设9个分厂,包括煤炭厂、子壳厂、马力厂、修枪厂、翻砂修理厂、制药厂、装药厂、电灯厂、电话厂等。

  严格意义上,安徽制造局就是典型的大型兵工厂,下设分厂,实为9个生产车间,其中“煤炭”负责燃料,“马力”提供生产动力,这两个分厂是枪支子弹(炮弹)生产的准备工序;“翻砂修理”是弹壳枪支的外坯制作,“修枪”是枪支制造(“修”在这里是“做”的意思),“子壳”制造子弹(炮弹)的外壳,这三个分厂负责制作现代武器的主体部件;“制药”专门生产火药,“装药”负责子弹火药的填放,这两个分厂是弹药生产流水线;“电灯”与“电话”负责厂区的照明和通讯,是工厂的辅助车间。

  但安徽制造局“电灯”与“电话”两个分厂,在安徽近代史上的意义,不仅仅局限于制造局本身——光绪三十四年(1908),安徽巡抚(护理)沈曾植最大的政务,就是应付11月在安庆太湖举行的新军秋操。参加太湖秋操的南洋各镇新军包括湖北第八镇、江南第九镇、安徽第三十一混成协等,光绪皇帝将赴太湖观看。此时的“电灯”与“电话”分厂,目的十分明确,就是要光绪皇帝亲睹安徽政绩。8月,“督办安徽制造厂沈曾植氏,详请奉准,就造币厂移存电灯小机器两部,略加修理,先后奉拨漕平银八千二百余两,作为试办电灯事业经费”,大有快马加鞭之势。这里的“电灯小机器”,就是安徽银元局置办的两台50千瓦单相交流发电机,后电灯厂又陆续添置其他设备,于太湖秋操前,率先在康济门(小南门)到镇海门(大南门)外一带江岸,装上了公用路灯。

安徽老省城电力发展趣话

  1882年7月,英国人立德尔等成立上海电气公司,从美国购置直流发电设备,建立了中国第一家商用发电厂。发电厂从厂区到外滩及虹口招商局码头,电气公司沿街架线,连接了15盏电弧灯照明,这也是中国路灯的起始。

  虽然安徽公共路灯比上海整整晚了16年,但对于安徽省城的居民,仍是开天辟地的新鲜事。亮灯当晚,老城居民几乎倾城而出,争看不用灯油的神奇之火。“江头昨夜生明月”,那些头上还留有长辫的文人墨客,就是在这样的奇观之中,手捻短须,呤出了发自内心的感叹。大南门是航运码头,客轮或东下或西上,停靠在这一带江面,然后由两艘木船接送旅客及货物。没有防洪堤的老城,有客轮远远驶来,便能望见与水中倒影映成一片的岸上灯火。清末的老省城安庆,这恐怕算是最时尚的风景了。

  但时任安徽巡抚的朱家宝万万没有想,在太湖秋操前几日,光绪皇帝突然驾崩,没能顺江而下,踏上安庆土地,目睹“江头昨夜生明月”胜景。而第二日深夜,熊成基又在安庆城发动马炮营起义,打响震惊朝野的新军革命第一枪。对于朱家宝,“江头明月”,惊心动魄!

  待电灯厂理顺关系,完成线路,正式发电照明,已是宣统元年(1909)春季了。后朱家宝奉准邮传部立案,将其从制造局中独立出来,正式命名为省会电灯厂。省会电灯厂每日只在晚间发电4至6小时,主要供官府衙门以及老城的巨商大贾照明使用。电费按灯头计算,月大洋1元左右。由于管理不力,设备陈旧,电力供应有限,城区一些商家尤其是餐饮业、娼妓业、旅馆业等,在电灯厂创办多年之后,仍沿用传统的汽油灯照明营业。另一方面,因生产规模太小,入不敷出,电灯厂也一直处在半亏损状态。

  1922年冬,作家郁达夫乘船离开安庆。客轮缓缓驶离江岸时,正是夜深时分,郁达夫立在船舷上,“在黑暗的夜色里,只见A地的一排灯火,和许多人家的黑影,在一步一步的退向后边去,”他呆呆的看了一会,“见省城只剩了几点灯影了,又看了一忽,那几点灯影也看不出来了。”悲凉的描述中,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年“江头昨夜生明月”的光彩。

扫一扫
二维码
  •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
Top